央视新闻
“央视新闻”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旗舰账号,是重大新闻、突发事件和重要报道的总台首发平台。
扫码关注公众号
当下,户外运动发展火热。其中,钓鱼运动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“心头好”。
短视频浪潮下,钓鱼热度持续攀升。直播间里的“云钓客”从数十人到数万人聚集,钓鱼技巧、野钓日常成流量密码。
“钓鱼热”背后,钓鱼经济的潜力同样令人瞩目。如今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“一人一杆一世界”,而是将垂钓与露营、徒步等户外场景深度绑定,让单一的钓鱼运动升级为集社交、休闲、消费为一体的生活方式,进一步激活“一鱼带多链”的产业模式。
01
入秋以来,暑气渐消,北京远郊通州区的一座生态农场迎来了一批特别的钓鱼爱好者。
“看谁先钓到今天的第一尾鱼!”他们一早从城里自驾到此,绕鱼塘一圈找了个绿荫处,架起钓箱当板凳,一直坐到日落才肯打道回府。
一眼望过去,他们年纪不过二三十岁,看似新手小白,实则钓鱼达人。调漂、挂饵、甩杆、观漂、提杆……一气呵成,连一旁大爷也忍不住夸一句“后生可畏”。
如今在很多城市,从市中心到城郊,从公园到水库,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垂钓的身影。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会爱上钓鱼?他们钓鱼钓的究竟是什么?
一杆钓的是链接自然的情趣。
钓鱼能够为年轻人提供一块精神自留地。在朝九晚五的忙碌里,钓鱼提供了一个“暂停键”,让年轻人得以将烦恼随鱼钩一并抛入水里,从大自然中汲取能量。
“自打前年接触钓鱼起,生活仿佛变了个样。”“北漂”青年刘知遥对此深有感触。以前两点一线上班,下了班就窝在家里打游戏,直到迷上了钓鱼,业余时间大多留给户外,这两年北京郊区几乎跑了个遍。
“整个人多了几分精气神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完全不会感到累,也不觉得浪费时间。”刘知遥坦言。
对一些年轻人来说,钓鱼也是修炼心性的过程。
“钓鱼最大的魅力在于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杆会钓上什么鱼。”刘知遥认为,结果固然重要,但过程才修炼心性,真正钓上鱼的那一刹那,不仅有多巴胺飙升的快乐,更有内心深处的释然。
一杆钓的是同频共振的社交。
对当下年轻人而言,钓鱼早已跳出了自娱自乐的框架,成为理想的社交方式之一。
“最开始是朋友拉我一起去钓的,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。”一位钓鱼发烧友讲述,“通过钓鱼这个爱好,结识了很多新朋友,既有富有经验的钓友,也不乏想学钓鱼的新手。”
这几年,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钓友俱乐部,分享钓鱼趣事、探讨上钩经验、寻找垂钓营地……
“我们俱乐部目前已有500多人,年龄主要集中在20至40岁之间。”苏州某钓友俱乐部负责人金女士介绍,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在此相聚,有医生、律师、白领等。
为了让更多人享受钓鱼乐趣,俱乐部会不定期举行线下活动。比如深受年轻人欢迎的“随地大小捡”,钓友们随机分成几个小组,在野外捡拾树枝、瓶子等道具,合作制作成简易的钓具,再去附近水域垂钓。此外,不同城市的俱乐部间还会互相联动,开办钓鱼趣味赛,也收获强烈反响。
02
互联网时代,年轻人掀起的钓鱼热潮,不仅“钓”出了新玩法、新乐趣,更“钓”起了新理念、新风尚。
如今社交媒体平台上,小物钓、海钓、飞钓等这些曾经比较小众的钓鱼方式异军突起,正在重新定义年轻人眼中的“钓鱼”。
其中,小物钓凭借门槛低、易上手的特征,成为年轻人的入门首选。
小物钓,顾名思义,就是以钓小鱼为乐趣的玩法。某头部自媒体平台的钓鱼博主小宜认为,它之所以很受年轻人青睐,一来胜在轻量化,鱼竿、鱼饵等装备都是迷你版,随钓随走无负担;二来胜在成就感,操作简单,上鱼率又高,初学者很容易尝到垂钓的甜头。
当然很重要一点,小物钓多在山野溪流间,大自然成为最好的背景板,极大满足了年轻人的拍照打卡需求。
小宜打了个形象的比方,小物钓好比钓鱼界的“幼儿园”,不少年轻人都是从这儿慢慢“入坑”,而后再进阶尝试更多钓法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以小物钓为代表的钓友一直呼吁“钓获放流”的原则,即钓上鱼之后要及时放生到原水域。一位小物钓爱好者表示,“我们既然享受了大自然的馈赠,就应该做它的守护者。”
与此同时,海钓也在悄无声息间火了起来。在不少爱好者看来,海钓不仅是技术活,更是体力活。
相比淡水钓,海钓的乐趣在于“搏”。当巨物咬钩,并瞬间将鱼竿拉成满月,鱼线绷紧如弓弦,此刻,钓手必须不断调整控线力道,与动辄三四十斤、甚至六七十斤的大鱼展开博弈。有时,成功钓起一条大鱼需要耗费两三个小时。
短视频浪潮还带来了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——“云钓鱼”。网友们挤在钓鱼博主的直播间看钓鱼,人数多时达到上万人。
这当中,有人是老钓手,因抽不开身,只能在网上过把钓鱼瘾;有人是新手,想在线上拜师学艺;而有的人只为享受直播钓鱼时,如同开盲盒般的未知惊喜……
如今,网络平台上,垂钓热度节节攀升,跻身户外领域热门话题之一。在一社交平台上搜索“钓鱼”话题,视频总播放量高达3500亿。
03
“钓鱼热”背后,一条融合兴趣与体验的钓鱼经济链条正不断延伸。从装备选购到场景消费,从线上社群互动到线下产业布局,钓鱼经济持续释放发展潜力。
首先,“钓鱼热”,带动了渔具市场的蓬勃发展。
据了解,中国是世界钓鱼用具制造大国,全球80%以上的钓鱼用具产品都是中国制造。截至2023年底,我国钓鱼用具及相关产业市场规模超500亿元,钓鱼用具主要产品出口近18亿美元。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钓具生产制造基地和重要市场。
在“中国钓具之都”山东威海,汇聚钓具生产及配套企业1400余家,覆盖原材料、制造设备、配件、成品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,从业人员近5万人,全行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。如今,威海钓具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,钓竿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60%以上。
其次,“钓鱼热”,热的不仅是户外运动本身,更催生出多元化的消费新场景。
随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,钓具消费越发呈现出专业化、个性化的趋势。
一方面,与老一辈“一竿用十年”的理念不同,年轻人在钓鱼技能提升后,会主动升级装备。一位90后资深钓友介绍,“根据不同的垂钓场景,选择相应钓杆,一定程度上能提升钓中几率。”
另一方面,很多年轻人格外注重垂钓体验,会根据自身使用习惯,不断摸索出最贴合手感的钓具。除了钓具消费,钓椅、钓箱、钓灯等钓鱼装备也深得年轻人的青睐。
最后,“钓鱼热”推动构建“钓鱼+”产业创新模式,将垂钓热情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。
今年8月,“京东健康杯-长海海钓精英挑战赛”在长海海域进行,来自全国各地的海钓高手齐聚辽宁大连獐子岛,上演精彩绝伦的海上“对决”。
不止于赛事IP的打造,大连市长海县更以数字化服务升级海钓体验。不久前,这里上线了全国首个海钓智慧平台小程序,海钓爱好者们可随时随地享受一键预约船只、安排行程、选择钓点等一站式出游服务。
长海县把握“赛事+”逻辑,将海钓与餐饮、住宿、文创、商贸深度绑定,形成“平台直播—海钓体验—海鲜餐饮—文旅住宿”的闭环。数据显示,今年1至8月,长海县接待进岛游客近108万人次,同比增长15%;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,同比增长25%。这也为更多县域经济转型提供参考价值。
“钓鱼热”的兴起,不仅仅是一种休闲方式的流行,更折射出当代年轻人重塑生活节奏、寻求精神归属的深层需求。小小的鱼竿,钓起的不仅是水中的游鱼,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一片广阔的产业蓝海。
▌本文来源: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(ID:cctvnewscenter)
监制/李浙 主编/王兴栋
撰稿/陆地 战星岑
部分内容来自《消费日报》《大连日报》等
部分图片来源/视觉中国